安阳武术网欢迎您
安阳武术网欢迎你
梅花拳祖师杨炳简介
杨彦明
杨炳祖师
杨炳,内黄县城关镇丁庄村人,是我国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梅花拳代表人物。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戊子科武举中式,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壬辰科探花及第,授御前二等侍卫兼都司佥书加一级(正三品)。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713年4月12日),康熙颁布《奉天诰命》对杨炳祖孙三代进行诰封,各赐《奉天诰命》一道。在朝三十余年,一生保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据史料记载,杨炳“虎项猿臂,技勇绝伦,作文雄壮,下笔立就”。自幼习练梅花拳尽得真谛。他在任康熙御前侍卫时将梅花拳传入京城,至今北京人仍称梅花拳为“老杨拳”。辞朝后虽正处在静养之时,犹斤斤以武艺为念,抱古稀之躯踏遍华北大地、运河两岸,开坛施教,广收弟子,使梅花拳广泛播扬,一时华北大地梅花拳风如炽。为了使梅花拳能长久传承下去,他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写下武学名著《习武序》,对梅花拳的套路和拳规戒律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立论鲜明,论述精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习武者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和困惑。
杨炳的《习武序》汲取了中国古代兵法精华,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渗透于拳理,将易经的深奥法则寓于拳法之内,因而有其独特的理论特色,在梅花拳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杨炳是康熙年间人,但是他的拳论至今没有人超过他。
《习武序》是梅花拳的文武大法,博大精深、细微玄妙而又包罗万象,是通天地的学问,光昭武林,泽被万世。
在《习武序》中,杨炳批判了“至治之世而武可以不练”的错误观点,阐述了“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的哲理,推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公卿大夫率皆出将人相”的榜样,鞭答了“庸儒俗子互相讥笑,文而弗武,武而弗文”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了“时而穷也可以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民於仁寿之域”的尚武价值观。杨炳把“习武”与“治世”相结合的武学思想在我国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这篇论著中,杨炳制定了“习武规矩十二条”,要求习武者必须讲修身养性,身心并练,文武双修;凡事要知进知退,趋利避害;师徒之间要诚敬诚爱,至亲至密;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授匪人”,务要使弟子“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杨炳惟恐弟子们“习武不专”,在《习武序》中又设“或问”数条,将佛儒道思想渗透于拳理之中,把《易经》深奥法则熔汇于功法之内。
杨炳还制定了“五戒、五要”的拳规戒律。“五戒”:不许打拳卖艺,招摇撞骗;不许保镖护院,仗艺欺人;不许艺传匪人,结伙抢劫;不许强男霸女,为非作歹;不许滋事生非,扰乱乡里。“五要”:要爱国守法,奋勇抗敌;要扶贫助弱,御除强霸;要团结民众,和睦乡邻;要尊师爱徒,扶老携幼;要兄友弟恭,谦虚忍让。从而使梅花拳的武德有规范可依。
我国近代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是以梅花拳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杨炳的《习武序》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民间的流传,为义和团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杨炳同时又以自己过去的职务和威望广收弟子发展拳民,为义和团运动奠定了组织基础。如滑县天理教起义领袖之一冯克善就是杨炳的再传弟子,山东清水教起义首领王伦、河北白莲教起义首领李存仁、山东冠县农民起义首领杨四海以及义和团起义领袖河北威县沙柳寨的赵三多等均是梅花拳传人。梅花拳师们在清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之危难关头,发动并领导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由于杨炳本为出身贫寒的田舍郎,居官数十载两袖清风永葆劳动人民本色,辞朝后又回归故土,贫当益坚、老当益壮,“虽处于静养之时,又斤斤以武艺为念”,传拳授艺,所以关于他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将这些故事整理起来,陆续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杨彦明,1944年生,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毕业,历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安阳市科委科技计划科科长、安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安阳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退休后任安阳市周易研究会副会长、顾问委员会主任、安阳地方史志学会顾问、安阳梅花拳协会会长、首席顾问等。梅花拳十四代传人,中国武术六段。
杨炳墓(位于内黄县丁庄)
康熙圣旨碑(位于内黄县丁庄)
《习武序碑》(位于内黄县丁庄)
![]() |
|
|